学校依托先进的办学条件和办学理念,2002年被列为市政府重点建设的面向21世纪十所现代化名校之一。学校位于市区温瑞塘河南塘河边,依水而建,独具江南水乡的空灵俊逸。学校布局合理,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创一流水平,占地面积近150亩,现有建筑面积40843m2,校园绿化面积达38300 m2,绿化率38.33%。教学设备按省重点高中标准配备。有400m国际标准塑胶田径运动场1个,草坪足球场1个,网球场2个,篮球场7个,排球场4个。学校规模发展迅速,特别是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速,提升快。
现拥有52个教学班,其中初中20个,高中32个,在校生2188人,拥有现代化的校园网络,教室均配备多媒体平台。师资力量雄厚,其中全国劳动模范1人,温州市名教师(名班主任)3人,省、市教坛新秀8人,教坛中坚5人,学科骨干教师3人。高级教师占32.6%,本科及以上学历达100%,教育硕士28人,长期任教外籍教师1—2人。学校从全国各省、市引进大批名师和学科骨干教师,并从名牌师范院校录用优秀毕业生,组成了一支师德高尚、敬业爱生、业务运动会拔尖、敢于创新、结构合理、富有朝气的师资队伍,三考成绩与学科竞赛成绩稳步提升。在2012年的高考中取得了八位重点(文科两名,理科六名)的好成绩,并取得历史性突破——本科率突破50%,达到53.2%。
一、教育教学模式行之有效
近年来,我校狠抓教学质量,强化“课堂中心”,突出“以学为主”,共同聚焦有效课堂。以“提高试卷分析课的有效性”等主题活动为突破口,深入探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加强“三考”管理和指导,依托校本课程,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以2010至2013年为例,高考本科率从原来的32%,上升到41.4%,又上升到53.9%,再上升到62%,以平均每年10个百分点的速度在增长;而且我校有不少优秀学子被重点大学录取,如陶殷、邓小龙等100多位同学被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重点大学录取。诚然,我校以现有的生源能在本科率方面有较大突破,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可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行之有效。
二、校本选修课程自成体系
1、基于地理优势,打造“塘河文化”系列课程
因学校坐落于温州的母亲河“温瑞塘河”边,故弘扬塘河文化,打造“塘河文化”系列课程。总共分“千年塘河岁悠悠”、“塘河名胜影重重”、“风光旖旎塘河秀”、“物阜民丰塘河富”、“民俗风情传千秋”、“塘河英才人辈出”、“诗情词韵颂塘河”、“治理水乡护塘河”八个篇章,目前开设包括《温瑞塘河古街的过去和现在》《塘河风光摄影》《划龙舟》《走近温州历史名人》《南塘人在海外——留学篇》等十来门课程。设想在这基础上开出塘河文化课程群,以拓宽“塘河文化”系列课程的内涵。
2、坚持全面普及,完善“五个一百”系列课程
在开足开齐国家与地方课程的前提下,着眼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品质和素养的提升、学习动力的增强、身体素质的提高、意志力的锻炼等价值追求,大力推进“五个一百”课程实施。要求每位二十一中学的学生100%完成①提升一项艺文修养;②参与一种健身活动;③完成一百课时服务;④修炼一门专技特长;⑤掌握一项展示才能。
3、积极探索创新,开创“普职融通”教育模式
在省厅推出的四大类选修课程后,我们以“拓荒者”姿态实践着职业技能选修课程的改革与创新,联合温州职业中专、温州机电技师学院,开创出“普职融通”教育模式。初期让普高学生跨校选修职高课程或让职高教师跨校教学,近期正着手构建“普职融通”长效机制,挖掘并培养校内教师资源,打造精品职业技能类校本课程。
三、“创新班”初见成效
2011级理创班学生经过两年来的学习,各科成绩优异。如今年的浙江省生物、化学竞赛,全校共16人获奖,12人在理创班,其中理创班陈贤彬同学同时荣获浙江省生物和化学两科一等奖,入围全国联赛。
四、基地培养项目彰显特色
通过基地培养项目化,特色项目课程化来努力推进特色品牌创建。在体育、艺术、科技等方面实现点面结合,从“人人参与”到“业余爱好”再到“专业训练”,取得了显著效果。如学生在机器人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高中男足多次获市校园足球联赛第一名;高中羽毛球队包揽2013年度市级全部四项冠军及两项亚军,并多次在省赛中勇夺冠军。目前我校被授予“温州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温州市青少年羽毛球训练基地”、“浙江省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双学籍:拥有中澳两国高中学籍,享受两国高中生同等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