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会有人来问我关于孩子从小上国际学校的事,甚至包括国际学校的语境是汉语的还是英语的,这样的语境好不好这一类的问题。刚刚接触这样的问题时,我实在有些惊讶,还不敢一下子贸然作答。
我一直以为国际学校是办给外国孩子的,跟国人无关,就在几年前,考虑到自己的儿子有可能在国内上学,还对国际学校进行过详细的了解和调查。现在大家都在讨论送孩子去国际学校的事情,我就很惊讶自己的无知和落后了,难道国际学校不再“国际”,而是对所有人开放了?
于是上网查了一下,“国际学校”主要还是指由外籍人士开办、仅招收外籍学生的学校,而且在其他的相关搜索条目下,或多或少也都提到对于中国籍学生的一些限制,也就是说我对于国际学校的服务对象是外国孩子的理解没有太大的偏差。但是在网上同时也看到关于怎么去上国际学校,尤其是怎么“绕道”入学,还有去国际学校的利弊是什么的讨论还挺热闹,看来还真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这样做了,于是我开始的那一份惊讶逐步变成了惊愕,继之以一种无法克制的恐惧。
国际学校较关键的特点就是临时性和过渡性,里面的外国孩子多半是不打算长久待下去的。他们所希望保持的是自己国家原有的语言和文化,目的是孩子回国后不至于掉队。在汉语汉文化的包围之下,这些学校就成了苦苦飘零的文化孤岛。
孤岛文化是封闭的、静态的,不能像它的宗主文化那样与时俱进。比如我们海外的华人文化,就是一种孤岛文化,在拼命想保留住原有文化的过程中,失去了前进的生命力,不可避免地会停留在一个相对陈旧的时代。美国本身在脱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之后,某些方面就形成了世界上较大的文化孤岛,比如英尺、英镑和华氏温度在全世界范围内,现在就只在这个孤岛中还保留着了。
国际学校这样的孤岛从资源上来说也会很孤立,就像无后方的作战一样,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和补给。教育是个全社会的事情,先不说在西方发达国家,教育是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的,就算在中国,遭到百般诟病的现有教育体系还是有国家的基本拨款支持,还是有全民的关注,还是有大多数以教育为己任努力工作的教职工以及他们多年积累的经验。这些,孤岛学校都不具备。
国际学校的师资来源会是较大的问题,很类似在前一节里提到的在华外教水平不高的情况,像美国本土那样,招聘教师要求相应的职业证书和基本上具有硕士学历这样的操作,就成了很难实现的奢望。我认识一名美国来的医生,在国际学校兼职教数学,还挺为自己的数学水平自豪的。我在国内主持英语教育机构时,聘来的外教里就有在我去看过的那家国际学校任职的教师,而且还有一人身兼好几门科目的情况。就算现在一些高额收费的国际学校,或是一些中外合作的学校可以统一组织国外教师来华任课,可是这些老师同样存在一个延续性的问题,一般一两年就要回国,而且一旦回国,新接手的人就很难有机会再跟他们沟通。没有延续性,老师和学校对学生成长的关心和了解又能有多少呢?
还有更令人毛骨悚然的说法,就是要在5 ~ 12岁语言发展的“关键期”里“及时”把孩子送进孤岛里去。语言的关键期不必再说了。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才能开始有效地依托第一语言来学习生活上的自立、学习人际交往准则、学懂学校的规矩、学会学习的方法。如果这时去到一个与主流社会隔绝、宗旨是保证学生达到美国(或类似国家)的同龄教育标准的孤岛学校,其教师对于已经在中文环境成长了好多年的中国孩子的特点和需求完全不敏感,可以说是把孩子们赖以成长的语言和文化土壤从脚下抽走了。孩子们还学什么、怎么学呢?
飘零的文化孤岛,无后方的作战,公共厕所式的服务,再加上高额的收费,这样还偏偏有一些父母想着法子绕着道儿要把孩子往里送。有这样的财力,完全可以送孩子出国深造,或是进入一个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学习。现在留学和移民的大门都是敞开的,一定要有真正面对世界的勇气和心态。
来源:国际学校网 本页网址:http://www.ctiku.com/wenda/199626.html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