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美国校园,几年前美国舆论的一大话题是“亚裔化”,如今讨论焦点变为“中国化”。据美国国际教育学会的数据,中国赴美留学生近年来连续以两位数百分比增长,至2015年超过30万,占美国高校国际学生总人数将近三分之一。
如此“强悍”的比例,使中国留学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深刻影响着美国大学校园经济、人文氛围甚至教学模式。面对这些变化,美国有人欢喜有人忧。那么对中国学生呢?当大学城变成“中国城”时,他们是绝对受益者吗?
“2012年,我刚来这儿读书时,新生见面会大概有两百多人。而现在我们迎新活动的规模已达四五百人,这两年还遇到了租不到合适场地的问题,我们只好在教室里加椅子。”
谈到近年来中国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艾奥瓦州立大学大四学生孙凤泽如是说。
此外,校园里越来越“流行”汉语、个别教授增设中文课程、大学城里的汽车保险公司发放中文传单……在孙凤泽看来,中国留学生有“占领”美国大学校园之势。
面对这股留学生大潮,喜笑颜开的首先是州政府和公立高校。这是因为,州政府对本州公立大学给予财政支持,而扩招留学生让州立大学富了起来,不但州立大学有钱扩建,还给州政府省下一大笔开支。
以俄勒冈州立大学为例。据《华尔街日报》报道,面临州财政预算削减,俄勒冈州立大学10年前决定招收更多国际学生以增加收入。这一政策执行后, 州政府过去5年内平均给每名在校大学生的拨款下降了45%。为更高效地招收国际学生,俄勒冈州立大学2009年联合一家英国公司办起了预科班,效果显而易 见。2008年至2015年,这所学校的国际学生人数从988人增长到3300人,同时新聘了许多终身教授,学生总人数也从1.9万人增加到2.9万人。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曾在一篇报道中说,在美国,教育是一门“生意”,而中国留学生是“大客户”。2013-2014学年,中国留学生为美国经济贡献了268亿美元。
如何贡献?答案当然是消费,而高额学费是其中一大块。据孙凤泽介绍,在美国,自费留学生需要缴纳比州内生源高两到三倍的学费,在她就读的艾奥瓦州立大学,根据专业热门程度不同,本州生源每年学费为3000至4000美元,而留学生每年学费高达1.2万至1.4万美元。
相比美国学生,国际学生不但学费贵,而且享受奖学金的比例小。据孙凤泽观察,她周围60%的美国同学享受着全额或半额奖学金;而在中国留学生中,本科生几乎清一色全是自费,研究生一般靠给导师打工挣点学费,能拿到全奖的一般都是博士生。
中国留学生越来越多,受到美国州政府和校方欢迎,却遭遇大学教师们“吐槽”。
一些美国大学教师反映,部分中国留学生难以融入班级,也跟不上课程进度。这些中国留学生并不适合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以至于教师不得不为他们而调整授课内容和教学目标。
在纽约大学教授中国历史的丽贝卡·卡尔直言不讳地说,中国留学生是她授课的一大“负担”,她不得不为他们能听懂讲课而作出改变。在她看来,很多中国学生水平完全不够格。“他们几乎不懂如何理性分析一段文章是什么意思,要达到理性思考或写作的基本要求十分困难。”
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罗杰·格拉哈姆教授也有同感。他说,在这所高校的会计学研究生中,中国留学生人数已超过美国学生。“我还应坚持原先的教学目标吗?还是做些调整来适应中国学生的水平呢”?
据曾在艾奥瓦州求学的俞少尘观察,一些美国大学在扩招后,虽然同时增聘了教师,但师生比例仍有下降,新聘老师往往被安排给大一、大二学生上课。总的来说,授课质量会受一定影响。
孙凤泽告诉新华社记者,一些美国教师对中国学生的印象不是太好,原因还在于一些人把国内不良习气带到了美国,其中较典型的就是作弊和代为考勤签到。“在美国,这类行为会被记过,累积一定次数会被学校开除,污点记录还可能伴随学生很长一段时间。”
但她认为,大多数美国教师对国际学生还是很热情和耐心。“一些国际学生多的大课老师鼓励我们课后提问,他们理解我们在语言上存在障碍,愿意与我们沟通。”
此外,有舆论认为,考虑到中国留学生占全班人数的比例,美国教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合乎情理。至少从中国留学生的角度看,他们花了大价钱来美国“买”教育,某种程度上,得到“量身订做”的教育也是情理之中。
大批中国留学生涌入美国校园,大学城变成了“中国城”,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冲击。面对这一趋势,中国留学生自身也是有人欢喜有人忧。
“中国人本来就爱‘抱团’,人多了,不少人更觉得可以一块吃好、穿好、玩好、喝好了,”俞少尘说。“而对于那些想走出中国人圈子、更好地了解美国社会的学生,他们较初的动力客观上也会被这股潮流给冲淡。”
一名姓范的留学生告诉《华尔街日报》记者,2013年到美国以来,他只交了两个美国朋友,一个是前室友,另一个是通过网络认识的当地酒吧员工。“来美国之前,我想结交很多美国朋友,不过到了这里以后才发现,语言和文化差异的确是个问题。”
美国“教育无国界”组织创立人、艾奥瓦州华人协会执行主席燕晓哲告诉新华社记者,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大学用中国学生的学费搞人文环境建设,越 来越有钱的学校扩大了对弱势国家留学生的招收名额。反观中国留学生,在多元化环境中仍然沿袭着“故步自封”的习惯,学习上不善于课堂讨论和小组作业,业余 时间不喜欢加入学生社团,也不擅长找志愿活动和社会实践来丰富自己的简历。
俞少尘2007年决定来美留学时,经过再三考虑,选择了规模较小的私立学校德雷克大学,原因之一就是不希望扎到州立大学的中国学生堆里。“我很喜欢小规模的学校,虽然德雷克也在扩招,但始终有一种‘小而精’的办学理念在传承。”
现阶段,在州立大学读书的中国学生中也有一些人在考虑转校。他们表示,不想在跨越了半个地球后仍然感觉像是在国内上学。逃离大城市和知名公立大学,似乎成了留美中国学生择校的一个新趋势。
不过,孙凤泽认为,中国学生爱扎推的习惯与人多人少没有绝对关系,就算只有几个人,也可能形成封闭的小圈子。这种不主动消除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不积极同其他群体交流互动的习性对个人发展很不利。
俞少尘对此深表认同。他建议,中国留学生应该抓住各种机会,了解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与美国学生和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多交流,打开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经历,同时建立起个人友谊和关系网络。无论今后选择回国还是在留在美国,做到这些对于个人发展都是有益的。
推荐阅读:
来源:国际学校网 本页网址:http://www.ctiku.com/wenda/198413.html
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