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世界需要面向未来的教育与学校INTERVIEWS WITH FAMOUS PRINCIPALS
来源:国际学校网    作者:林敏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16日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创智定制等新的生产模式日新月异的发展,人类的生存方式,社会的交往形式、知识与文化的生成途径,我们每天的生活方式都在发生急剧的变化,这些变化及“迭代”的速度都远远超过人类之前的任何一个历史进化阶段。

 
    正如IBM公司开发的智能机器人WATSON在人类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仅能取代人类的“体力劳动”,而且在许多专业领域,如医疗、金融、工程、设计、都成了比专家更胜一筹的“智能大脑”。
 
    面对着这个日新月异,迭代不断的新世界,我们现有的教育与学校,从组织形态,教学内容到课堂模式,都与现实与未来的社会严重脱节。我们的学校,还是停留在十九、二十世纪工业化时代所需人才的培养模式。强调己有知识的传承与应用,按统一标准化的形式去构建教与学的过程,各细分学科书本教材中知识点的理解、记忆与复述,成了实际教育过程中较重要的目标。这一与传统工业生产高度同构,以分门别类知识获得与技能训练为特征的主流学校,一个多世纪以来其实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如何去改造和革新现有的学校基本形态与架构,西外学校在这方面作了些思考和探索。
xw1.jpg
 
   首先,现有学校常态架构和组织模式是传统的“科层制”,校长、教导、学部,年级、行政班、教研组、备课组等,是一个层级分明、分工细密的,以指令性为主导的组织机构。这样的组织机构,通常是高结构、高控制,强调重视“效率”,是很难容纳创新与变化。西外的思考是,要在学校的体制机制上动“手术”,要引进互联网时代的创业创新机制,建立了西外创新工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创客空间”或STEAM课程的实验室。而是一个想鼓励师生共同创新创业的新教育平台,是师生们通过自由组合,能去探索、创造、实践自己创意和想象的大舞台,西外新课程的开发,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甚至以后常规课程的实施管理,都会借鉴互联网时代的“合弄制”,充分调动每一个参与者的内驱力与积极性,让“灰度”、“不确定性”、“变化张力”成为这个学习型组织内生发展、开放包容的重要特征。由上而下指令性的管理模式变成更平等多元的互动交流,层级及分门别类式的学科化体制也变成项目式的跨界立体网状的交互结构。
 
   西外创新工场,会通过一个个具体项目的探索实施,来逐渐摸索一种改造现有传统教育模式的路径,让学习的双主体,教师与学生,挣脱原有传统学校结构的束缚与限制,让教与学逐渐变成想象、创造、重构与再造的过程,在这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是与更高阶的思维品质、核心素养相辅相成,是认知情感价值的融合共生。
来源:国际学校网本页网址:http://www.ctiku.com/huodong/linmin/196885.html
育龙国际学校网 2010-2023 沪ICP备13002341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