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敏谈教育|国际化与未来学校的发展INTERVIEWS WITH FAMOUS PRINCIPALS
来源:国际学校网    作者:林敏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14日

    关于什么是教育国际化这个问题,西外外国语学校总校长林敏阐述了他自己独有的观点。在他看来,真正的教育国际化,一定是从自身的文化、历史、传统、社会出发,在现有的本土系统中,开放重构并引进整合各种外来优质文化资源,这是一个互为主体与“他者”的碰撞互动过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汇合过程。 

  真正的教育国际化,一定是从自身的文化、历史、传统、社会出发,在现有的本土系统中,开放重构并引进整合各种外来优质文化资源,这是一个互为主体与“他者”的碰撞互动过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汇合过程。 

xw.jpg

   尽管有英国退欧、特朗普的“禁穆令”,全球化、国际化的趋势似乎受到了欧美底层民众的“反弹”,民族、国家又成了一堵难以逾越的“高墙”,但静下心来反思人类的近、现代史和放眼由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主要联结沟通模式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这一全球化的浪潮是谁也阻挡不住的!

   全球化浪潮中的“弄潮儿”,就是具有国际素养的,能以全球作为其人生舞台的地球村的“村民”(Global village and Global citizen).

   这样的具有国际化素养的地球村民,是二十一世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成员,人类的发展,从沒有象现在这样,有如此多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和挑战,是如此紧密地、越国界、超民族、跨文化地联结纠缠在一起,经济贸易、政治社会、资源环保、健康卫生、地区冲突、贫困不平等、文化教育·····每一个人类生存发展的领域,都涉及到全球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之间的对话、交流、沟通,理解、协作、互助,是需要越来越强的全球治理系统和交流互动平台,其中较重要的是,要有在这一系统和交往平台上挥洒自如的国际化人才!

 

    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不能不在这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过程中,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我们的教育与学校,也得“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xw1.jpg

1我们的学校如何才能承担起这样的重任?

    以全人类的福祉与发展为己任,从民族国家到世界天下,这一转折,很大程度上,也是我们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狭隘的“自我”走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必经之途。“中国梦”也是“世界梦”,我们的亚投行、“一带一路”、“全球开放公平的多边贸易体系”、“多元文化间的平等交流与融合”等,都是中国民族复兴、融入世界,成为“地球村”的负责任、有担当的“村干部”的具体路径!

    确实,要成为具有国际化素养的地球村的一员,首先要有源于自身文化传统的自我身份认同 (Self identity), 要根扎自己的历史、社会及文化,对自身传统的浸润、理解、反思,才是国际化过程的起始点,任何跨文化超国界的交流,都是要有厚实的民族文化及历史作为其对话的基础,任何国际化的思考与交流,都不排斥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借鉴,否则,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所以,真正的教育国际化,一定是从自身的文化、历史、传统、社会出发,在现有的本土系统中,开放重构并引进整合各种外来优质文化资源,这是一个互为主体与“他者”的碰撞互动过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汇合过程。

    国际化是一个“自我”与“他者”在碰撞互动交流中,不断消解、重构、再造各自原有的基本认同与身份,在这一过程中,在原有身份认同的基础上,一个能包容多元复杂层面的新的身份认同会生成,这一多元层面的丰厚身份认同(Rich identity),就成了国际化教育的目的与结果,这也是地球村村民们的身份认同(Identity).

    除了这一基本的身份认同,全球公民或地球村民还得有一种宽容包容的“同理心”,一种能从不同角度、方位思考、评价、判断的理解力。一种“换位思考”的理解包容力,这是多元文化、族群、历史传统、国家利益能够平等交往、对话沟通、互助合作的思想基础。

2未来学校的实践与发展,任重而道远

   我们的教育与学校,在强调加强对自身文化传统的传承与自我认同的确立时,也要避免固化僵化、自我封闭,要让传统变成一个能不断“自我更新”、有内生发展机制的开放系统,能与来自四面八方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新技术等异质元素融汇贯通。

   宽容包容的“同理心”是一种胸怀、眼界与格局,更是一种人性深处的情感联接。也是个体或社群的“小我”走向人类”大我”的关健纽带。

 

    真正的国际化或全球化,并不是去抹平消除“差异”与“特色”,让原来色彩斑澜的多彩世界变成标准单一的平面体。我们教育与学校,要鼓励师生去想象创造,如何在一个充满差异不同的地球上,能在尊重各自特色及认同的前提下,创建丰富多样的交互及联结模式,通过互联网时代新科技的创新平台,探索信息的流通、人员的交往、知识及文化的生成传播的新形态,让每一个人的学习、生活及生存空间拓宽加深。虚拟与现实、传统与现代、当下与未来、个体与社会,民族国家与地球世界,这些人类身处的一些基本关系都经历了在时空维度上的深度重构。

 

    全球化浪潮中的这些人类生存基本关系的结构性变化,才是我们教育和学校在“国际化转型”时要深刻反思的出发点,国际化不仅仅是学好英语、引进外教、采用AP、A level或IB 课程,而是在深度反思这些结构性变化的基础上,重新构建我们的学校,课程与课堂,学校国际化的过程,其实就是“未来学校”的实践与发展过程。

   任重而道远!

  (作者简介:林敏,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总校长。上海市督学;英国利兹大学博士;原新西兰怀卡多大学东亚系主任。)

linmin-jyzl.jpg 1497500658.jpg

来源:国际学校网本页网址:http://www.ctiku.com/huodong/linmin/196850.html
育龙国际学校网 2010-2023 沪ICP备13002341号-19